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也出现在首页给客户看到呢?
当客户在亚马逊搜索某个关键词时,一旦在首页刷到合心意的产品,往往就会直接下单购买。
我们常通过广告为产品引流,让它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。但这些流量并非无偿 ;用户每点击一次,我们就得支付一笔广告费。有时,忙活半天赚的利润,甚至抵不上广告开支,实在让人头疼。
要是产品能被亚马逊推荐到搜索结果首页,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。要知道,首页的自然流量是免费的,每一笔由此带来的订单,几乎都是纯利润,卖一单就实打实赚一单。
这正是我们要奋力推动关键词排名的原因。我们的核心思路很明确:前期借助广告订单积累数据,撬动关键词的自然排名不断上升。随着产品在搜索结果中越来越靠前,自然流量会持续增加,对广告的依赖也随之降低。最终,在降低获客成本的同时,实现利润的**化。
为什么很多人开广告就有订单,不开广告就没有订单呢?
之所以陷入 “无自然流量、依赖广告续命” 的困境,核心是目标关键词缺乏足够的用户行为数据(点击、转化、销量)来打动亚马逊算法,导致自然排名停滞。又因广告效率低导致 ACoS 居高不下。通过广告推动关键词排名的本质,是用 “精准可控的广告投入”,密集积累关键词下的优质用户行为数据(点击、转化、订单),同时通过优化效率降低 ACoS,最终让算法认可该关键词下的产品竞争力,实现自然排名上升与成本下降的双赢。
那如果说我们手动精准已经用尽全力了,关键词还没推到首页怎么办?
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核心词根相关的其他长尾词,用同样的策略将这些有词根关联的长尾词逐一推至首页。
原理在于,同一词根下的长尾词(比如核心词是 “户外折叠桌”,长尾词可以是 “便携户外折叠桌”“露营户外折叠桌”),它们的搜索场景和用户需求高度相关。当这些长尾词的排名稳定在首页后,各自积累的权重(点击、转化、销量数据)会形成 “合力”,反哺并强化核心关键词的整体竞争力 —— 相当于从多个细分角度向亚马逊算法证明 “这个核心词对应的产品,在同类中更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”,最终推动核心词的排名持续上升。
以上这套 “先推核心词打基础,再用同词根长尾词做补充,形成权重叠加” 的思路,就是将关键词稳步推至首页的完整操作逻辑。
当自然位置已经稳在首页之后,我们的广告应该怎么调整呢?
广告不亏钱的时候,让它一直开着确实能多占一个流量入口,何乐而不为?但要追求利润**化,就得在关键词排名站稳后做精细化调整 ;尤其是当目标关键词稳定在首页前五超过七天时,自然流量的根基已经扎实,每一步调整都能直接提升利润
**阶段:提升自然订单占比,减少无效广告消耗
先通过降低广告预算或设置分时投放,倒逼自然订单承接更多流量。比如把日均预算从 100 美元降到 60-70 美元,或者只在转化高峰时段(如用户活跃的晚间 8-12 点)保持投放,其他时段缩减预算。
核心逻辑是:排名稳定后,自然曝光已经足够,减少广告抢量不会让总订单量大幅下滑,但自然订单占比会提升(比如从 60% 涨到 80%)。广告成本直接降低,而自然订单几乎是纯利,整体利润会明显上涨。
第二阶段:逐步降低竞价,直接压缩广告成本
当自然订单占比稳定后,开始小幅度降低广告竞价(比如每次降 0.1-0.2 美元),观察曝光和订单变化。如果降低后广告仍能出单且 ACoS 下降,就持续微调 —— 这一步的目标很纯粹:在不影响核心流量的前提下,直接减少单次点击成本,让每笔广告订单的利润更高
第三阶段:让广告位让位于自然位,最终实现 “全自然订单”
当自然排名足够稳固(比如稳定在首页前 3),可以同时微调价格和广告预算:比如价格小降 1-2 美元(增强自然转化优势),预算再降 20%-30%,让广告位从靠前的广告位逐步退到自然位之后(避免广告和自然位 “自相残杀”)。如果调整后广告表现下滑(如 ACoS 升高、订单锐减),可以直接暂停广告 ;此时自然流量已能支撑订单量,所有订单都是自然单,卖一单赚一单,彻底摆脱广告成本的束缚。
这套调整逻辑的核心是:广告从 “推排名的工具” 逐步转变为 “辅助补量的选项”,最终让自然流量成为利润的主力。排名越稳,自然订单的 “纯利属性” 就越突出,每一步收缩广告的动作,都是在把利润 “攥得更紧”。
总结
从 “依赖广告” 到 “自然流量主导” 的核心逻辑
前期:广告是 “推排名的工具”,用精准投入积累数据,撬动自然排名上升;
后期:广告是 “辅助补量的选项”,通过收缩广告让自然流量成为利润主力,最终实现 “卖一单赚一单” 的纯利状态。
核心是让自然排名的 “免费流量优势” **化,每一步操作都围绕 “降低获客成本、提升利润” 展开。